他们家三代人40年的乡村住宅变迁,记录下农村生活变化的轨迹故事发生在湖南道林,一个西南部临水而建的小镇上。 一年多以前,宝家的业主刘先生为了给乡下的父母亲建一栋宜居的房子,多处打听后辗转联系到宝家,最终敲定了A1 2019款别墅,这便有了如今山水画卷中一处显眼的红墙黛瓦。 宝家乡墅A1-2019款湖南道林刘府实景 在别墅的露台上驻足远眺,目之所及皆是一片郁郁青青的丛林,其间有潺潺河水流过,稀薄的雾气里是四处嬉戏游动的鸭子。 从刘府露台看到的美景 这该是一派舒适惬意的乡居生活吧,可是40年前的刘家父母,却从未静下来欣赏过这番景象。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房屋,大多是土坯房,屋顶用木头架起,然后放上茅草,这既不防潮,也不牢固。 刘先生的母亲正是那个时候嫁过来道林县老刘家的。如今,已过古稀之年的刘母说起当年的日子还是满面愁容地直摆手: “你们不能想象吧,房子会掉土,洗干净的碗放着不一会就脏了;一到下雨天,屋外下着大雨,屋里下着小雨,地上用来接水的盆就放了好几个;整个房子就只安了一颗灯泡,那灯光却还没有蜡烛亮呢……” 在刘母的讲述中,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农村生活的艰苦:每天最大的满足就是吃饱饭,有时候只能喝点酱油充饥,嘴里尝到一点点咸味就当是吃了顿饭。 到了上世纪80年代,砖和石头成为盖房的新材料,不少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先后推倒了老房子,建起了砖墙的大瓦房。 刘家正是在82年那一年,盖上了一个平砖房,虽然用的砖还是二手砖,但是建出的房子有五个屋,每个屋都有亮堂堂的灯泡。 “当时咱们家的房子在村里可还是数一数二的呢!”刘母笑着说道。 但是由于是自己建的房子,布局设计不专业,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发现房子阴暗、潮湿,一家人的鞋子、衣服放久了也很容易发霉,墙体也会慢慢脱落。 只是,当时的刘家父母可顾不上在意这个,有一片瓦可以提供挡风遮雨的地方已经是最大的满足。 为了勉强维持家里的生计,刘母挨家挨户地上门询问需不需要做衣服;等到家里面五个孩子上了学,她每天背着篓筐去送煤炭,走两公里小路去搭车,再坐车去到长沙、汨罗;再往后,家里就开起了小饭馆,凌晨三四点起床,深夜十一二点才关门…… 在刘母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中国劳动人民最质朴的品质,那就是勤劳。正如那个年代的大部分人一样,他们坚信能靠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。 说起以前的日子刘妈妈直摆手感叹 日子一天天过去,在农村这栋不甚舒适的平砖房里,五个孩子都先后考上大学走了出去。时间转盘的指针,在一步步走向光明。 现在的刘母已经七十多岁,虽然神采奕奕的精神面貌毫不示弱,但是鬓边的几缕白发也不得不提醒着别人,她只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了。 好在,所有的付出都没有白费,孩子们终究是荣归故里,为他们二老建造了一栋“最懂得照顾乡居老人”的别墅,慰藉了他们几十年辛苦操持的心。 宝家乡墅A12019款湖南道林刘府实景 刘家父母现在过着城里人羡慕不来的悠闲日子,每天上山寻草药、采山泉、打野菜、挖竹笋……不仅自给自足,顺便也当锻炼身体。 刘府屋外摆放的刚挖的竹笋 说起别墅里最爱的柴火房,刘母如数家珍地介绍了腊猪肉、腊牛肉、腊鸡肉、腊鸭肉……还放有几十罐子家乡菜。 “新房子厨房宽敞,我和老伴就多做了一些家乡菜,让孩子在外面也能吃到家里的味道”,刘母如是说。 刘府餐厅一角 说起新房子的居住体验,刘妈妈总结了两个字「舒服」:“每天日子都过得轻松、踏实。” 宝家乡墅A12019款湖南道林刘府实景 平时邻居来家里串门聊天,在门口的台阶上铺上几个蒲团坐在这儿,特别好聊天,邻居家的小孩也喜欢在这爬上爬下的,热闹;到了黄昏闲余时,便坐在二楼的露台上,看日头一点一点从对面的山疙瘩上走下去,看别人家的炊烟慢慢升起;等天彻底暗了下去,就和老伴回屋窝在客厅看看电视。 从“忧居”到“优居”,新一代的乡村住宅正随着国家振兴乡村战略规划的不断推进,开始呈现出一种日新月异的巨变。 改革开放40年,也是中国住房改革的40年,中国居住条件的变化可谓40年来改革开放的缩影。40年来,中国住房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提升。 |